《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读书,你选纸的温柔,
还是屏的方便?

▲发现论:
   期次:第109期   作者:■本报记者 郑旭/文 施缘缘/绘   查看:68   





  世界读书日,《中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条微信推文《读书,你选纸的温柔,还是屏的方便?》引起了不少网友的热烈讨论。有着两千年历史的纸张,在如今这个一个季度销售1亿部手机的中国,格外被意义化。不少人在思考“曾经的万卷书,到哪里去了呢?”
据2018年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比2016年的4.65本略有增长;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12本,略低于2016年的3.21本。
  与普遍偏低的阅读量相对应的是人均每天使用手机数量的提升。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80.43分钟,比2016年的74.40分钟增加了6.03分钟;人均每天互联网接触时长为60.70分钟,比2016年的57.22分钟增加了3.48分钟;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7.02分钟,较2016年的26.00分钟增加了1.02分钟。
  记者通过采访校园内的同学发现,不少同学表示更喜欢纸质书的手感和阅读带来的乐趣。但是同时他们也表示,在本学期内,因为各种事情的缠绕,让自己很少有一个完整的时间来读书。
  在纸质书阅读量下降的大背景下,电子阅读和电台阅读成为学生群体阅读中的一大“亮点”。本学期,文化产业系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第2团支部所创办的的电台节目《改革开放那些事》在喜马拉雅FM“上线”。节目利用当代时兴的、青年人感兴趣的交流方式来讲述改革开放的老故事。
对于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记者也通过官微向在校学生发起话题讨论,不少学子通过微博留言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林杉好学生:我还是比较喜欢纸的温柔,屏幕时的阅读只是一时便捷人们去获取信息的一种方式,纸上的文字才能更好的体现阅读二字,那种纸质感和墨香味是阅读魅力所在,
纸短情长是电子屏幕所替代不了了,纸质阅读是最纯粹的。
  @?猫巷里的风语:感觉还是比较喜欢纸质书,特别是图书馆借来的被人翻阅得已经泛黄的书,看起来特别有感觉。相反,“碎片化”阅读并不能带给我那种体验感。
  @唐竹秋的小迷妹:更喜欢纸质书,质感是电子书比不了的。最近读了一本龙应台的散文集,有些句子写的非常妙!看纸质书更能让我静下心来。
  @络咸咕噜噜噜噜噜:我觉得经典的名著肯定要用纸读,网络小说当然用手机啊。
  @c卡比巴拉的海cc_:其实更喜欢纸质书,质感也是一种阅读体验,但苦于有时无法随身携带,只能电子化,方便了读书,但减少了体验。
无论是电子书还是纸质书都有着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记者的走访中,不少同学对于纸质书的印象是“静谧”、“安静”、“有韵味”。而给电子书贴上的标签是“方便”、“便宜”、“内容丰富”。但在许多同学看来,纸质书所带来的纸质感和墨香味才是阅读魅力所在。一页泛黄的书,带给人遐想的不仅有书中的故事,还有书本身的故事。
  在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方向教师沈惠娜看来,选择纸质书还是电子书主取决于使用的场景。若是在宁静的咖啡厅,一杯咖啡一本书自然是一个优美的下午。如果是在拥挤的公交地铁上,手机阅读就成了方便的选择。“电子阅读是未来的一个趋势。”沈惠娜坦言,虽然说电子化阅读带来了信息碎片化等不足,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定时归纳整合自己的“碎片”,分门别类来达到高效阅读的目的。
  电子阅读是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产物。电子书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阅读也带给人们海量的知识存储。从这一点看它是进步的一种体现。虽然现在有许多人认为,电子书带来的碎片化阅读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阅读。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阅读方式,没有孰高孰低。
  正如冰点周刊所言,与其说,读书这个行为方式变了,不如说,读书这件事根本就没有变。
n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8474次访问,全刊已有1072340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