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螺旋”互动效应组建专业学科群管理学系发挥CSDP人才培养模式与自贸区港口与物流产业集群

   期次:第99期      查看:78   

  ■本报记者 朱 琳 余艺娟 李菁雯
编者按: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实施和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全面推进和,福建与中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经贸往来与合作日益频繁,对外贸易总额和规模日益扩大,对福建省港口及港口疏运通道建设提出了更高的人才要求。对此,管理学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产业集群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推动认知-融合-驱动-实习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CSDP)与自贸区港口与物流产业集群螺旋互动为机理的自贸区港口与物流专业群建设,培养专业化、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实现供需对接。
“福建是我国少有的‘五通’俱全的省份,具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独特条件和综合优势……”学术报告厅里,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发展研究》杂志社社长黄端正侃侃而谈,解读着福建省在物流界的“五通”地位。2017年10月28日上午,福建省科协第十七届学术年会交通运输分会场学术活动在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举办。学术年会以“创新驱动全面创新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为主题,来自全省的港口物流协会专家和学者集结于此,与管理学系的师生共同探讨福建省当前的自贸区港口贸易与物流发展形势。
  学术年会上,院长张华荣表示,学院和协会双方积极开展业界学术交流,促进了管理学系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与建设,管理学系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研究,引进企业精英,增强师资力量,借助协会力量进一步完善“自贸区港口与物流专业群”(以下简称“学科专业群”)建设,共同深入开展横向课题研究。
  管理学系自贸区港口与物流专业群主动对接自贸区港口与物流产业集群,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主体、财务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支撑,共同服务于自贸区港口与物流产业集群,构建以CSDP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集群螺旋互动为机理的“一个中心四个基点”的学科专业群。它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师资建设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展开全方位改革,力争在教材建设、共享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方法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师生、校企共同成长,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从而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如今,管理学系学科专业群已历经3年建设,在此次学术年会上,管理学系集中展现了该学科专业群的建设成果,突出展示了学科专业群建设的“法宝”——“认知-融合-驱动-实习四阶段综合教学”(Cognition.Syncretic.Drive.Practice.Four-stagecomprehen-siveTeaching,简称CSDP)。该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为重点,通过“课堂教学+企业”“实验教学+企业”“课外实践+企业”“自编教材+企业”“师资建设+企业”打破校企边界、专业边界、课堂边界、教师隶属边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企业的参与激情,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企业走进课程体系强化课堂内外融合|
在学术年会的成果展示中,管理学系以学科专业群的课程体系改革开篇介绍,他们遵循“强实践、善实务、能创新”的阶梯式技能导向型课程设置思路,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进行优化,将其调整为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双创教育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和素质拓展平台“五大教育平台”。
  为保证学科专业群内各专业人才培养,管理学系搭建“平台+模块”的共享课程融合平台。“平台课程”为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模块课程”则为涵盖了《港口与物流管理前沿》《国际物流》《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等11门自贸区港口企业各类实务性课程,采用跨专业选课的方式打破了专业群内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国际经济与贸易四个专业的选课壁垒。
  该系充分考虑学生现实就业需要和持续发展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强化课堂与企业实践的融合。课堂上不再是长篇大论的理论讲授,替而代之的是本土港口与物流企业的真实案例或合作企业的案例,同时加大实践性教学学时的比例。“企业情境式案例或真实任务的教学方式,让我们感觉身临其境,更加生动有趣,易于理解专业知识。”管理学系2017级学子甘伟聪说道。
  管理学系创新上课模式,引进企业讲师,形成“课堂+企业”的授课模式,受到了学生们热烈追捧。提倡“多家企业同上一门课”的“课程+企业”的教学形式。改变以往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结构,实行“3+1”教学结构,即课堂教学时数占30%,实验教学时数占30%,企业教学时数占30%,学生活动时数占10%。例如《市场营销》课程中,管理学系与加润机构合作,64学时的课程中一半学时由企业协助教学。管理学系2016级学子黄根就表示颇有收获:“身为学生的我们平常很少会有机会接触到这些企业,而这样的上课方式也是我们拓宽自己社会资源和人脉的一个平台。”“企业参与度高的课程,考核形式也进行了创新。课堂作业以实践动手为主,其任务来源于合作的当地企业实际需求,让学生‘设身处地’为企业解决问题。”管理学系主任鄢奋认为,“笔试+口试”“企业评分”等多样化的考试模式,让学生自主走进课堂,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互动,并扩展课后课外知识。
|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打破教学实践壁垒|
校企合作是管理学系学科专业群建设的“中坚力量”,这也是在学术年会上被提及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近年,学科专业群在CSDP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ERP实验室、企业经营沙盘实验室、供应链沙盘实验室、财务管理综合实验室、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等校内综合实验室,强化校内实验教学的企业场景应用,逐渐形成了“校内实训+企业项目”双任务驱动校企融合实践教学模式。
  随着校内实训平台的搭建,校外实践也逐渐加入到教学内容中。管理学系利用企业的信息系统及资源,与多家合作企业开展了校外实验教学,如与西江月公司合作的营销与策划实验教学、与幸福来公司合作的生产及财务管理实验教学、万通运达公司的物流单证实验教学等。通过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展了校外实验教学,将企业工作现场纳入教学场所的一部分,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
与管理学系有着深度合作的福建特艺城珠宝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庆新表示:“教学改革推着学生与企业对接,不管是创业还是找工作,经验会让他们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工作方向和定位。”目前,学科专业群深度合作企业达18家,所有核心课程全部实现校企共建。校企有效互动的过程,也成了管理学系与企业优势资源交换双赢的过程。
  随着教学的深入,如何真正地考验和锤炼专业能力,实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与以往分散实习不同,管理学系尝试“组团实习”,向意愿企业派出由3~5名不同专业学生组成的“实习团”。根据前期调研企业需求定岗,按企管类学科分类,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或“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物流管理”等跨专业跨学科方式组团,进驻企业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实习,深受企业欢迎。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管理学系学生加入创新创业的大潮,而且硕果累累。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仅2017
年,管理学系学生就拿下了十项国家级、省级的创新创业大赛的奖项。除了专业教师,这些大奖的取得也得益于管理学系校企合作的企业讲师给予创业竞赛的指导。
|优势互补壮大师资,师资共享协同发展|
“这次参会既作为课堂外的补充,又为学生们提供就业指导,从而更好地构建本专业就业的框架。”在年会内部交流环节,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后,管理学系物流教研室主任欧伟强表示,作为专任教师,他了解了更多行业动态,对课堂教学有非常大的帮助。
  事实上,为了支撑起自贸区港口与物流专业群的发展,打造一支高水准师资队伍,管理学系“两手抓”。一方面组建企业讲师团,从外部引进来自不同领域、不同专业背景的师资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形成领域多元、专业多元、学科多元、学缘合理的多元化教师队伍。如物流理论与实践课,由盛丰供应链、嘉里大通等8家企业经理共同讲授;创新创业基础课,由八萃网络科技、厦门国际银行等6家企业经理共同讲授。
  与此同时,管理学系鼓励专任教师到合作顶岗工作进修,鼓励教师获取经济师、会计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双职称证书,使大部分专任教师有能力胜任学生的实践教学。学科专业群建设以来,管理学系组织教师先后走访了漳州万利达集团、德化龙鹏集团、宏盛集团等省内外企业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此外,管理学系采取进修学习、国内高校实验室学习交流、在职攻读学位、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
企业岗位实践等多种方式,促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目前,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达25%以上,“双师型”教师的比重也超过80%。教师团队的科研水平也不断提升,目前共拥有45项的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省级教改项目11项。
  在教学研究上,管理学系也下足了功夫。在学术年会现场,管理学系展示了《企管类课程参与式教学项目设计与实施》一书,该书是此前管理学系集合了学科专业群所涉及的专业教师,将31门课程实践教学“行”与“思”汇集而成的,用于明确学科专业群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等,得到高校同行的高度认可。
  管理学系自贸区港口与物流专业群经过多年的建设,赢得了企业的积极响应,其中不少是协和学院的毕业校友,他们分享经验,提供平台,反哺学院,将校企合作打造成管理学系的“明星品牌”,达到了学生、教师、学校、企业等多方位协同发展。CSDP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再局限于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四个专业,而是拓展到整个管理学系,充分体现了管理学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让每位学子“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值”的教育理念。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4699次访问,全刊已有1071781次访问